還在往上 Pan ? 新手該先瞭解的基本鏡頭語言

起攝影機看到什麼就拍什麼、想到哪裡就拍哪裡,連基本的運鏡知識都沒有,那恐怕你只適合拍攝實境秀了,搞不好別人的實境秀都拍得比你好。

 

不論拍攝電影或是短片、廣告,「分鏡」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而除了分鏡以外,每一顆鏡頭該如何表現也是重點之一。

東西從來都不該只是「拍到就好」,即使是相同的東西,也能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而今天要討論的純粹就是動態攝影的基本運鏡。

 

在連續影像技術誕生的初期,只允許將攝影機架設在固定的腳架上,直到1903年,導演 Edwin S. Porter 與 攝影師 Blair Smith 才「首創」第一個平移運鏡:”Pan”,也就是電影「火車大劫案 (The Great Train Robbery)」,從那之後的動態影像作品,則開始創造發揮各種「運鏡」手法。

 

即使到了如今,有了不少科技產品的加持,不需花費從前的高成本就可創造出好畫面 (空拍就是個最好的例子)。但很明顯的是,大多數人的影片並未因此加到分,反過來說,懂得運用基本運鏡技巧的人,只使只有簡單的工具也能創造出氛圍。

 

一、Pan:水平運鏡

最基本的動態運鏡,搭配腳架雲台或是手持皆可。攝影機位置不變,但鏡頭角度左右擺動,這就是 pan。

pan 其實就像我們的脖子,每當到了新的環境會先「環視四周」一樣的道理,其應用的場合最為廣泛,大多數 pan 的目的都是讓人瞭解整個場景環境,也許是風景、房間…,或是呈現談判桌上有哪些人,當然也可用來追蹤物體或人物的移動路線。

 

二、Tilt:垂直運鏡

上下俯仰的運鏡統稱為”tilt”,許多人會誤把其也當作 pan,如果是上下的擺動,正確的說法應該是”tilt up”和”tilt down”。

一樣和 pan 有著瞭解環境的功用,tilt 也常應用在開場或結尾,比如從華麗的吊燈往下 tilt 至擺盤豐盛的餐桌,或是望著主角的背影離去然後往上 tilt 至天空。

 

 

三、Boom:升降運鏡

“boom”除了用來當作片場收音的麥克風稱呼,其實也代表了其中一種運鏡方式,且又稱為”jib shot”或”crane shot”,早期指的其實是使用吊臂由高處俯拍的固定鏡位,後來搖臂的上下移動拍攝,也都統稱為 boom。

要做到 boom 運鏡,門檻比前兩種運鏡方式還要高一些,除非你的手超級穩,否則會需要仰賴搖臂、滑軌或是穩定器…等工具的輔助。

 

四、Dolly:水平軌道運鏡

Dolly 意即手推車,在電影中就是使用滑軌或輪子進行平移拍攝,和 boom 的差異就像是 pan 與 tilt 的差異:一個是垂直動線,一個是水平動線。

而所謂的 dolly shot,可以應用的範圍相對 boom 來說更為廣泛,除了左右橫移,也包含了前進或後退。

搭配中廣角鏡頭與 dolly,是最常用來拍攝空間環境的手法,憑藉著水平的運動,除了讓原本靜態的空間變得有動感,也可以讓觀眾更加容易感受空間感。(左右的 dolly 有時也會稱作 “truck”)

 

而前後的 dolly 拍攝手法,也適合應用在角色的情緒反應,或是影片中某項關鍵的事物。搭配不同的速度,快速 dolly in (前進)的拍攝人物,可表現噩耗突如其來的衝擊 ; 慢速的 dolly in 則適合表現沉著思考中的神情。

 

 

 

以上這四種基本運鏡手法,也可以混合使用,端看你想要怎麼樣用鏡頭說故事、引導觀眾的視覺。如果不知該怎麼「動」,不如不要動。

這些資訊雖然再基本不過,但不代表每個拍片的人都已充份瞭解或懂得運用。下次別再跟別人說「往上 pan」了,好嗎?

 

影片參考: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6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