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手邊的數位單眼,開始使用攝錄影機

型感光元件的流行往往意味著小型感光元件的式微。但是如果你是以拍攝紀錄片為主的話,大型感光元件的攝影機可不一定能帶給你想像中的便利。著名的攝影指導 Rolland Denning 將跟我們分享他使用 Sony PXW-Z90 作為一台類似於 Aaton 的紀錄片配置攝影機。它有辦法勝任嗎?

 

Rolland Denning 說到:他於 RedShark 網站寫過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關於紀錄片攝影機的變革。在那篇文章裡他為那些有著長鏡頭的廉價肩扛式攝影機哀悼,並且誇耀著 Aaton XTR 16mm,一台他曾經擁有過的攝影機。這台機器有著完美的平衡、簡潔的設計以及那顆 f/1.8光圈、10倍光學變焦的鏡頭。是的它的確不便宜,以現今的價值換算大概也要一台 ARRI Amira 的價錢,但是那是在一個標準組合就可以撐好幾年的時代,其普遍的知名度,就連租賃價格製作人都不需過問。

在第一篇文章的三年之後,Rolland Denning 購入了一台 Sony Z90,一台老實說外觀有點像玩具的平價專業攝影機。而且 Rolland 甚至嘲笑了他的前一代機型:Sony X70,它有著對焦以及變焦共用的鏡身、超小的光圈控制轉輪。而 Rolland 本身已經在全手動狀態下拍攝數十年了,為什麼他還要購買 Sony Z90 呢?

他提到自身的工作內容已逐漸轉向製作以及指導方面,但是他仍然有在拍攝,不管廣播、合作案或是自己的紀錄片拍攝。以紀錄片來說,有幾個他堅持的重點。

Rolland 以及他的 Aaton

 

以下內容來自 Rolland 的敘述:

 

一支變焦倍率夠大的變焦鏡頭是必需品,不是為了貪圖方便

目前,我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結合觀察類型的紀錄片、劇場以及音樂演出。對於這種類型的影片,擁有一隻優異的變焦鏡頭是必須,而非純粹為了方便。在變焦時不會改變焦點的特性(Par-focal)以及至少10倍、甚至高達15倍的變焦倍率、最微小的呼吸效應等特性。定焦鏡對我來說從來就不在考慮當中,因為當關鍵畫面出現的時候並不會有時間讓你在那邊更換鏡頭。而我也想要有隨心所欲地不停到處移動、重新構圖、同時擁有拍攝廣角到特寫畫面的能力。也許是我自己比較老派(老?)的緣故,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可以使用數位單眼相機或是無反相機進行紀錄片拍攝。

我開始討厭一種特定的「單眼相機拍攝的紀錄片」風格,這種紀錄片通常都是以中景到特寫鏡頭為主,也可以看到相機的鏡頭因持續自動對焦而產生的畫面抖動,而且幾乎沒有一個鏡頭是從頭到尾都準焦的。此外因為相機很便宜的緣故,每個人都將其固定在三軸穩定器上,相機就在上面晃呀晃,但是鏡頭跟鏡頭之間就失去了連結,因為設備在穩定器上,所以不會太認真去思考要如何構圖。

的確,淺景深在某些特定的場合非常實用,例如:訪談拍攝,任何人都不希望背景出現會干擾主體的東西吧。然而,在這種觀察類型紀錄片當中,淺景深卻可能是個災難。不僅僅是因為淺景深較難對焦,很多時候我們不希望主體孤立於背景之外,因為背景也常蘊含著它其中的故事。這不僅僅適用於紀錄片,如果你拍攝的是戲劇,因為有著一些即興創作以及意料之外的元素,你就會發現變焦鏡頭的優勢不止如此了。

 

此外,如果你拍攝的是一場戲劇表演、演奏會或是音樂會,變焦鏡頭絕對是必須。雖然說攝影界的風氣是非常反對使用變焦鏡頭的,但像音樂表演這種需要機動性的主題,變焦鏡頭還是唯一的解決方案。變焦鏡與軌道移動的搭配,可以有著非常好的效果。

很多年輕一輩的讀者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在大約10年之前,也就是數位單眼突飛猛進之前,專業的業務攝影機,幾乎沒有任何一台搭配定焦鏡頭的,即使是在16釐米攝影機上也極少見。(大部分只會在低光源條件下、或者需要特別廣角、長焦鏡頭的特別情況。)

事實上所謂的數位單眼革命,雖然讓普羅大眾可以以極低的預算獲得高質量的照片,但其實變向限制了拍攝影片的類型。

我會鼓勵年輕的紀錄片攝影師試試看傳統攝影機,甚至在他們直接購買數位單眼相機或是無反相機之前,參考看看業務攝影機之類的中高階攝錄影機款式。

 

是的,就攝影機來說,我需要有變焦鏡頭的攝影機,但是光這個條件就已經限縮了你的選擇,同時有 4K錄影、體積輕巧又內建好用的變焦鏡的攝影機,選擇並不多。這也就意味著感光元件大於 1寸或是 M4/3 的設備就已經淘汰出局,因為對應這種感光元件的攝影機,肯定需要更大體積的變焦鏡頭。而且我們要尋找的是「內建」變焦鏡頭的攝影機,小型感光元件的攝影機在體積上可能較為剛好。

M4/3 雖然會是我理想的感光元件大小,但是對於小感光元件的攝影機來說體積太大,要跟更大的感光元件比的話,又沒有淺景深的優勢。很多對應 M4/3 的變焦鏡頭甚至光圈都沒辦法大於 f/4,所以若要符合長變焦鏡頭+大感光元件以上兩個條件,就勢必承受小光圈的弱勢。

所以相較於 M4/3,一台有著2/3寸、或者1/2寸感光元件的攝影機,搭配 f/1.8的光圈其實會是更合適的選擇。那如果是較小的感光元件,卻又想要營造大感光元件的淺景深?那就把攝影機後移一段距離利用長焦鏡頭來製造空間壓縮感吧。

對影視傳播工作者來說,攝影機仍是有其需求性的。雖然在「高畫質相機已經普及」的世代,多數人可能對於這些攝影機的價錢以及大小感到十分不解。但這類產品確實有存在於市場的必要性,由操作者的觀點來看,他們其實還未被取代。

拍攝紀錄片時,高機動性能的變焦鏡頭是必須

 

4K 拍攝的問題

隨著 4K 時代的降臨,高倍率的變焦鏡頭是否能符合相應的水準也令人懷疑。也許這正是該暫停一下,好好問問自己是否真需要 4K ? 我懷疑我們大部分的讀者仍然是以 HD 格式拍攝以及輸出影片。有些人可能會說拍攝 4K 有兩個優點:一來 4K 畫質是未來的趨勢、二來在後期剪輯的時候方便重新構圖。這些確實都是很棒的理由,但是兩者無法並存。如果你是為了在後期有更多裁切的空間,那麼你的最終成品就不會是以 4K 的大小呈現;而如果你要以4K 的畫質播送,你就失去了 4K 可以重新裁切的優勢。

 

人體工學

身為一個從肩扛攝影機體系出來的攝影師,對於現今的相機感到十分失望(跟 Aaton 相比是極端的例子啦)。很多設備製造商根本已經完全放棄這方面的設計、選擇讓配件製造商來設計出符合上肩操作的配件及支架。但我卻不想要一個需要另外購買配件才可以正常作業的機器。

大部分的低價相機都是設計來手持使用,例如觀景窗跟鏡頭在一直線上、而非在側邊… 而相機的重量都只由手腕以及手臂來支撐。這對於小型相機來說或許行得通,但是對於動輒3公斤以上的專業攝影機市場來說是完全沒法接受的,特別是當你必須連續手持機器長達至少一小時以上的時候更不可行,而且我必須得常常這麼做。如果你要的是可以手持的攝影機,那就必須要有很輕的重量、良好的防手震來抵抗輕型相機不穩產生的振動,這些都是傳統大型業攝影機所不需顧忌的問題。

 

其他必需品

我需要的是一個已經整合好的攝影機,而不是我需要再另外購買混音器或監視器等配件組裝而成的裝備,若要使用相機作為主要設備,似乎也難免得面對此問題。

我需要至少「兩個」XLR 接口、內建 ND 濾鏡、可以撐過好幾小時拍攝的電池、可以錄製廣播級 4:2:2 HD 格式、在適當光線下能夠有漂亮的畫面、獨立的變焦、對焦以及光圈控制環。老實說,我想要擁有過去30年出現在專業攝影機上的所有標準功能。

所以這也是到頭來為何我選擇 Sony PXW-Z90 的原因,他是一台完美的攝影機嗎?絕對不是。但相較於數位單眼相機,它的定位更適合勝任我的紀錄片工作。

 

延伸閱讀:

手持式攝影機與單眼錄影的差別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原文出處:RedShark

分享這篇文章

4 則留言

    • 就是多一組平衡式音源的收錄,現場也許有兩支以上的麥克風需進行收音時就會使用到

  1. 這種攝影機只有在最廣角端才會有1.8的光圈 而且zoom到最遠的時候不但得不到你要的景深 光圈可能只能開到4.8以上….

    • 所以才會有兩派,就鏡頭的強度其實終究是可換鏡頭系統的勝一籌

Jackson Lin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