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使用 RAW 拍攝影片嗎?

攝前,如果沒有設定好要用哪種影片格式進行拍攝,可能會影響到後期時的寬容度。以 RAW 拍攝雖可以確保最大範圍的寬容度,但檔案容量極大,對儲存也是一種負擔。究竟何時該選擇用何種類型檔案來拍攝,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簡單來說 RAW 就像是底片,沖洗的時候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就會以不同的效果顯現。使用非 RAW 格式(像是 MPEG),就像把專業的東西交給業餘的人士來處理。大部分的時候都還不錯,如果哪天突然想要重新調整像是白平衡、銳化、曝光、陰影…等細節的時候,其後製的寬容度,就沒辦法跟 RAW 相比。

提供無損的 RAW 是感光元件的最主要作用,當你的相機把數位資料丟棄來節省影片檔案大小時,壓縮過後的畫面可能會導致"畫面失真"(或又稱為壓縮後的產物),最常出現是在物件的邊緣,或是發生塊狀的現像。由於影片最後輸出可能會用壓縮的格式來進行,這樣的狀況多少都會發生且無可避免。壓縮格式雖會破壞檔案,但這樣的犧牲反而可以在影片的畫質與便利性中取得一個平衡。

 

什麼時候不需要 RAW?

如果家中長輩突然跟你說「可以把家裡狗狗玩耍的影片傳給我嗎?」這個時候如果還堅持使用 RAW 拍攝,會被當成肖仔。

大多現在的相機在自動模式下,都可以拍攝出一定水準的畫面。如果只是為了娛樂目的而拍攝影片,那用 MPEG 格式來紀錄就可以了。RAW 影片容量很大,會佔掉大部分的磁碟空間。所以,只是隨手拍、而非重要嚴肅的專案的話,沒必要以 RAW 拍攝。

 

 

雖然 RAW 對於拍攝環境不佳的影片的後製寬容度非常高,但如果你對於調整曝光色溫等數值控制能力不錯的話,即使拍攝 MPEG,結果也不會落差太大。

RAW 在後期製作的時候優勢才會出現,如果只是單純想要拍攝影片、沒有想進一步處理的話,也就不需要用到這麼高規格。

 

什麼時候要用 RAW?

因為 RAW 可以在後製有很大的寬容度,且可在拍攝完成後大幅改變影片色彩的呈現。所以你若想要結合在不同時間、不同位置所拍攝的素材,或是想在剪接好的影片加上更強烈的色調調整,RAW 會是好選擇。

如果不確定自己的照明是否 OK,或是得在混合光源、室內外之間反覆移動拍攝…, RAW 也會是你的好朋友。

 

 

「讓 RAW 作為預設的選擇,再依狀況隨時降低規格。」

有時候拍攝影片前沒有確認,以為是用 RAW 拍攝,回家整理素材的時候才找到一堆.mp4 的文件,所以對於手上機器有 RAW 錄製能力的人來說,不如就直接將 RAW 設為預設格式吧。

拍攝時,常會遇到難得的景象,理所當然的會想要以未壓縮的格式來立即拍攝,此時沒有時間再去「提高」拍攝規格,畢竟當下的畫面很有可能稍縱即逝。出於這樣的原因,會建議先把設定都調整為 RAW,除非遇到確定不需高品質、須節省容量的狀況(當然拍攝結束要記得設定回來),不然建議都是 RAW 先決。

 

如果之前沒有拍攝 RAW 的經驗,要注意自己手邊的硬體設備夠不夠力處理。在高解析度的設定下,容量會比 MPEG 檔大上很多,這也意味著一般格式的記憶卡可能沒辦法一次儲存那麼大量的資料。可以先自己測試手邊的記憶卡或是上網研究一下,確保你的記憶卡和相機有足夠的容量以及夠大的緩衝來處理所有的影片數據。

 

RAW 與 MPEG,有折衷的選擇嗎?

在 RAW 檔和 MPEG 檔這兩個格式中間,還存在著 log 的影片錄製類型,但此折衷的方案針對的是色彩分佈處理,格式上仍是採用 MPEG。

目前大多數的相機都具備了自家品牌所研發的 Log 色彩設定檔可使用,可以在一般格式(如 MPEG)的狀態下保留相對寬闊的影像寬容度,但和 RAW 一樣都得在後期階段經過處理。

 

結論

如果今天拍攝的影片很重要的話,可以用 RAW 拍攝就用 RAW 吧。尤其是認為之後可能會用到、且硬碟容量空間不成問題的話,都可用 RAW 檔拍攝。相反的,如果影片不重要、且能準確依照現場光線來調整相機上的曝光與白平衡,或是不想進行任何後製處理的話,用一般的 MPEG 拍攝就足以應付。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來源: Videomaker

分享這篇文章
roboc12
roboc12
文章: 45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